首页

社会工作师 - 中级 -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类型:
选择方向:
选择考试:
选择科目:
题型:
为你找到 797 个题目。
驻校社会工作者小陈为有人际交往困境的学生开设小组,组员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构成,以期实现不同类型学生的相互尊重、接纳。小组活动已开展三次,小陈评估后发现,一些组员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有了改变的动机,但小组动力还未形成,组员小强和小刚依然盛气凌人,对同学冷嘲热讽,小组其他组员的情绪受到影响,小陈决定在下次小组活动中,运用直接干预法开展工作。小陈适宜的做法有(  )。

A. 通过自身权威和组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提升组员士气

B. 与组员重新讨论小组的规范,警告小强、小刚的行为

C. 布置家庭作业,要求组员做两件彼此共同关心的事情

D. 通过小组前后自画像对比,奖励发生正向改变的组员

E. 培育小组冲突的协调者,鼓励组员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某中学近期搬迁到城乡结合部,许多学生午休时经常到学校附近的网吧上网,学习成绩下降,有些学生还有网络成瘾的倾向,家长意见很大。为此,学校通过中午开放图书馆、举办兴趣小组、学生外出请假等方法缓解此问题。但是,有的家长还是申请给孩子办转学。从管理者的角色出发,学校社会工作者应当采取的做法有(  )。

A. 对上网成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B. 在学生中开展社区适应;为主题的小组辅导

C. 及时告知学生家长学校所采取的措施

D. 对上网成瘾学生的家长开展小组辅导

E. 根据上网成瘾程度为学生建立分类档案

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有(  )。

A. 非理性信念是指把那些特定场景中的经验绝对、普遍、抽象化之后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想法和观点

B.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

C.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

D.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主张将认知和行为相结合采取综合的方式开展专业服务

E.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强调无条件地接纳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通过具体的沟通,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服务对象,推动服务对象发生改变。该模式中的有效沟通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

A. 沟通需要聚焦于问题

B. 沟通与服务介入过程紧密联系

C. 沟通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及时回应

D. 沟通中鼓励服务对象放弃自我评价

E. 沟通需要社会工作者分享经验和感受

在一次团体督导会议上,资深社会工作者老张向5位新入职的社会工作者介绍精神障碍人士的一般特征,他讲授的内容应包括精神障碍人士的(  )

A. 人际交往

B. 心理和行为表现

C. 家庭关系

D. 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

E. 相关政策保障措施

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在社区探访中发现,社区的一些空巢老人平时不愿出门,缺少家人照顾,日常生活遇到很多困难,但又不愿入住养老院。该社会工作者服务机构开展的下列工作中,符合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是(  )。

A. 联系空巢老人的亲属们,一起帮助空巢老人入住养老机构

B. 撰写调研报告递交有关部门,推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

C. 组织成立居民服务日,定期到空巢老人家中开展志愿服务

D. 开展政策学习,为改善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寻找政策依据

E. 在社区内组织开展联谊活动,增进空巢老人间的沟通交流

小文自幼身体有残疾,成年后生活、工作屡遭挫折,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认为家人及周围的人都不喜欢自己,视自己为“寄生虫”,对其他人充满怨恨,生活态度悲观。社会工作者依据认知行为理论判断小文的困扰源于(  )

A. 小文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

B. 小文对他人的知觉和评价

C. 家人对小文的知觉和评价

D. 周围人对小文的知觉和评价

E. 小文对自己所处物理环境的知觉和评价

关于社会工作价值观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社会工作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护服务对象的权益

B. 通过价值观的指引和规范,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康发展

C. 社会工作价值观主要起到保护社会工作者合法权益的作用

D. 社会工作价值观可有效促进社会服务机构内容的合理部分

E. 社会工作价值观维护社会正义,强调不同群体的平等发展

一场火灾烧毁了村里孤寡老人吴奶奶的家,社会工作者找到吴奶奶,与她讨论了今后的生活安排,商议出多种救助办法,下列办法中,涉及正式社会资源的有(  )。

A. 到住房宽敞的老邻居家借助

B. 向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助

C. 安排吴奶奶入住乡敬老院

D. 投靠吴奶奶在外地的侄子

E. 向社会公益组织寻求帮助

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主管收到社会工作者撰写的项目策划书,计划招募60名志愿者,为某养老院30名失能老人撰写回忆录。该主管审批这份策划书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有(  )。

A. 该服务是否符合上级领导要求和机构的业务范围

B. 该养老院的老人和管理层是否支持开展此项服务

C. 机构能否在服务周期内招募到足够数量的志愿者

D. 该服务提供后的经济效益是否大于服务成本

E. 该服务结束后,机构是否有能力测量其效果

上一页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