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B. 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C. 教师让学生学习并总结“之”的用法
D.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研组长:马上要给高二年级上写作课,我上周安排大家抽查样例,深入分析本班的写作 现状,归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下面请大家来说一说。
师1:我们班整体还行,偏题现象不明显,但题目不够新颖,千篇一律。我反复提醒学生要
提炼一些靓丽的题目,从题目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是效果不够明显。
师2:我们班偏题的现象还存在,不过语言问题更突出,抒情模式化,表达方式单一。我也
用过一些典型素材来训练,可能还需要加强。
师3:我们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在内容方面,感觉缺乏时代特色和深度感悟。我觉得挺奇 怪,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按理说应该有新素材和新体验。
师4:我们班内容方面还好,但是学生喜欢堆砌素材,逻辑有点混乱,没有连贯性。我得想 办法在这方面做一点探索。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1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提炼最佳题目
B. 教师2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细节描写的能力
C. 教师3应该培养学生观察和感悟现实生活的能力
D. 教师4应该探索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
阅读某课组的个案访谈记录,按照要求答题。
设计《项链》教学方案之前,我阅读了研究莫泊桑作品的文献和一些描写女性形象的名作,比如《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我改变了之前单篇教学的想法,脑海中浮现的课型更接近群文教学,我就想如何能把相关的作品都串联到教学内容中,后来我就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这是一篇关于( )的小说”。我安排学生课前阅读课文,然后用恰当的词来填空。学生填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女性成长、小人物生存、生活代价、人性坚强、人生戏剧性、命运多变、人与人之间沟通、虚荣等等。这些关键词成为我上课时开展教学活动的支架,依靠这些支架我融入了读过的相关作品和资料,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鉴赏评价,从多重视角来理解小说的主题。
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的阅读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B. 群文教学本质上就是单篇教学内容的相互叠加
C. 学生理解的丰富性说明文本解读是多元无界的
D. 融人相关作品和资料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窦娥冤》之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回答问题不会总是符合教师的课前期待,教师要学会及时应对和调整,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当我安排学生讨论造成窦娥人生悲剧的原因时,学生都是从张驴儿、蔡婆婆等具体人物出发来分析。我用“人人有责”巧妙总结,启发学生从社会视角来抓住问题本质。当学生迟疑地说出“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吧”,我又以“有点不自信哦”来幽默评论,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我觉得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渐趋成熟,他们渴望在班级展示自我风采,赢得大家的赞扬,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进行积极的正面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每个问题都设置多个答案,学生的回答就能符合教师期待
B. 学生最初不能全面回答问题,是因为对文本内容不够熟悉
C. 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思维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轨迹
D.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靠教师的课堂评价才能激发
高中学校组织教研组围绕“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引领功能”展开课题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分享。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 要注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 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D. 要注意凸显选文的独特性、开放性和跨媒介的整合性
教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时,教师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正确使用成语的语句,建立自己的语言材料包。下列语句可以放入资料包的是( )。
A. 据某网站调査,在工薪阶层幸福感最强的十大城市中,Y市当仁不让排名第一
B. 有些媒体不挖掘重要新闻素材,喜欢用明星绯闻来笔走龙蛇,实在令人费解
C. 近年,盗窃技术变得更为多样,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窃贼登堂人室
D. —百年前,埃菲尔铁塔曾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学习《哈姆雷特》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戏剧,并推荐一部诗剧让学生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 曹禺《北京人》
B. 歌德《浮士德》
C. 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D.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白毛女》
学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描写荷花的古诗词。下列诗句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城子》)
B.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龚翔麟《菩萨蛮》)
C.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
D.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
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教学要求,准备在高二开设专题阅读课程。下列作品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是( )。
A. 张承志《黑骏马》
B. 古华《芙蓉镇》
C. 郁达夫《银灰色的死》
D. 孙犁《白洋淀纪事》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下而的表述中不适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是( )。
A. 发现和提出问题
B. 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C. 规范数学书写
D. 探索结论的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