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

详情


某公司拟招聘一名技术工人。在面试过程中,老周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态度打动了总经理, 因而被录用。三年后,老周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由于经常需要出差,老周萌生了离职的念头。总经理得知后,委派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对其进行挽留。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每题 2分,由单选和多选组成。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分

1.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2.根据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在行为与态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人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本案例中,老周由于不愿意出差而想要离职,所采用的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实际上是( )。
3.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在与老周谈话的过程中,试图让老周相信出差对其经验的积累和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人力资源部门采用的这种减少老周认知失调的方法实际上是( )。
4.下列因素或做法中,有助于改变老周态度的是( )。

第 1 问

A. 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就越低

B. 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态度对行为预测的准确性就较高

C. 时间因素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

D. 态度的强弱与其对行为的预测准确性成反比

第 2 问

A. 改变认知

B. 改变行为

C. 改变态度

D.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第 3 问

A. 改变态度

B.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C. 增加新的认知

D. 改变原来行为

第 4 问

A. 人力资源主管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B. 向老周说明离职的利弊

C. 规定严格的离职纪律

D. 让老周具有较强的自尊心

参考答案: B B B AB

详细解析:

1.态度的特殊性越高,其预测行为越准确。选项A错误。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可能性越大。选项C错误。内在自我意识高的人,用他们的 态度预测行为有较高的效度;与弱的态度相比,强烈的态度对行为的决定作用更大。选项D错误。

2.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

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行为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改变认知为干扰项。“不愿意出差而想要离职”,属于改变行为。

3.改变态度:改变自己对行为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是指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

增加认知: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

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让老周相信出差对其经验的积累和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是改变了出差这个认知的重要性。

4.人力资源主管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威望是说服者因素,说服者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专家资格和说服者是否可靠;向老周说明离职的利弊是说服信息的因素,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态度改变也较大。规定严格的离职纪律不会影响老周的态度,让老周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反而会使老周更想离职。


上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