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

详情


7. 如何用统计学的角度看待新冠疫情

回答思路

参考答案: 1. 新冠病毒潜伏期(统计学知识点:数据分布) 2. 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来近似,我们现阶段采取的隔离措施是将一般潜伏期设定为14天内,但是在后续的病例中我们发现个别患者的潜伏期长达24天,并不是病毒发生了变异,而是新冠病毒的潜伏期实际呈右偏状态,属于长尾分布,较长潜伏期的病例并非不会出现,而是概率很小。新冠病毒传播(统计学知识点:随机过程) 病毒传播实际上是一个随机事件,这一过程可以用随机微分方程来进行模拟,比如SEIR模型。 (1)易感状态S (Susceptible)∶表示潜在的可感染个体。在以往的一些文章中,会有学者将S设置为一个地区的总人口数,导致模型中的感染人数预测结果偏高,这是因为实际上只有有机会接触到感染者的个体才属于易感人群,因此易感状态个体的数量最好由实际数据去拟合。 (2)潜伏状态E(Exposed)∶已被感染但尚未表现出感染症状的个体。 (3)感染状态I(Infected)∶已有感染症状并且可以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的个体。 (4)移除状态R(Removed)∶已经治愈并获得免疫力或已经死亡等不会再被传染的个体。记N为人群中个体的总数量,则有N = S+E+Ⅰ+R。 1. 新冠患者诊断(统计学知识点:模型评价) 2. 疫情期间,随着病毒不断传播,全国各地每天都在进行核酸检测与病例诊断,但现阶段我们无法完全准确地区别出病例,这就有可能导致误诊。各种检测手段和医生的诊断结合起来类似一个判别模型,患者的各项指标输入到这个模型得出最终的分类结果,患者的实际患病情况和医生的诊断结果共同构成混淆矩阵,当误诊率越低,说明当前的模型(诊断方法)越好。疫情分析观测指标(统计学知识点:基本统计指标) 感染率=感染人数/总人口数 病死率=因某种病死亡人数/患病人数 死亡率=因某种疾病死亡人数/总人口数=感染率*病死率

上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