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问题1】
(1)业务层(或应用层)
(2)控制层(或呼叫控制层)
(3)软交换设备(或软交换机)
(4)信令网关(SG)
(5)媒体网关(MG)
(6)AAA服务器
(7)SIGTRAN
(8)SIP(或会话初始协议)
【问题2】
(1)控制
(2)承载
(3)SIP(或会话初始协议)
(4)HSS(或归属用户服务器)
(5)IMS-MGW(或IMS媒体网关)
(6)IMS-GW(或IMS网关)
详细解析:
【问题1】
ITU-T制定BICC协议,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呼叫控制和承载控制分离的问题,使呼叫控制信令可在各种网络上承载。
BICC是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protocol的缩写,即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议。从字面意思上看,BICC有2点要素:呼叫控制协议、与承载无关。
BICC可以承载全方位的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交换电话网)、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或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业务,而且可以不影响现有网络的接口和业务。因此,BICC协议是由传统电信网络向综合多业务网络演进的重要的支撑工具。
H.248是由IETF和ITU-T制定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用于媒体网关控制器和媒体网关之间的通信:H.248协议又称为H.248/Megaco。
H.248/Megaco协议是控制器和网关分离概念的产物。网关分离的核心是业务和控制分离,控制和承载分离。这样使业务、控制和承载可独立发展,运营商在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同时,还可提供丰富多彩的业务,通过不断创新的业务提升网络价值。
H.248/Megaco是在MGCP协议(RFC2705)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特点发展而成的一种协议,它提供媒体的建立、修改和释放机制,同时也可携带某些随路呼叫信令,支持传统网络终端的呼叫。该协议在构建开放和多网融合的下一代宽带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H.323和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启动协议)是相互竞争的两个协议。软交换可以同时支持H.323和SIP。不过在这两种体系结构中的软交换还是有区别的。由于H.323是集中管理,系统状态、资源都要管理,因而H.323的软交换设备要复杂一些。SIP体系是分散的,它不管理系统状态,SIP的软交换设备承担的工作量相对要小一些,因而SIP的软交换设备的呼叫处理能力要大于H.323的软交换设备。
目前我国的IP电话产品采用ITU的H.323协议,电信管理部门也将H.323协议定为暂行标准。
ITU提出的H.323协议更多地考虑满足传统通信的要求,对以Web为基础的新应用考虑不足,为此IETF近年来发展了会话启动协议(SIP)。SIP用于建立启动、维持和终止会话。它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应用层控制协议,独立于底层协议,用于建立、修改和终止IP网上的双方或多方多媒体会话。SIP协议借鉴了HTTP及SMTP等协议的思路,支持代理、重定向、登记定位用户等功能,支持用户移动,与RTP(实时传输协议)、SDP(会话描述协议)、DNS等协议配合,支持语音、视频、数据、电子邮件、报到(Presence-表示用户开机、在线、入网、位置等)、文字聊天、即时消息、交互游戏甚至虚拟现实等业务(会话)。
SIP基本思想:采用Client/Server和HTTP协议模型,由呼叫服务器、代理服务器等提供业务,用户终端每一个请求触发服务器的某种操作;请求和响应构成一个事务,事务之间相互独立,一个完整的呼叫包含多个事务;独立于底层UDP/TCP等传输协议,消息中可携带任意类型的消息体。
对SIP和H.323进行比较,它们具有不同的优势。
•SIP特别适合于提供即时消息和报到(presence)功能,而采用H.323很难提供这类功能。
•采用SIP协议可以提供兼有传统电信智能网和基于Web的新业务的优点的综合服务。
•采用H.323的VoIP服务对终端设备的要求较高。而SIP则简单易行并且很容易与其他服务集成,优势明显。
•H.323协议栈作为VoIP的基本通信协议,经过长期、大量测试检验。这是SIP目前所不具备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SIP+H.248/Megaco将逐渐发展成为主流协议。
AAA服务器中的“AAA”是指Authentication Authorization Accounting-认证、授权和计费。
【问题2】
IMS(IP多媒体子系统)构架是3GPP在R5版本上提出的,由呼叫会话控制器(CSCF)、出口网关控制器(BGCF)、媒体网关控制器(MGCF)、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户定位功能(SLF)、多媒体资源功能(MRF)等组成,采用IETF的SIP协议作为呼叫会话控制协议。
IMS虽然是由3GPP提出的一种软交换的版本,但作为目前业界定义最为完善的一个NGN标准,IMS同时也得到了其他多个标准化组织的采纳和参考。ETSI和ITU正在制定(或考虑制定)基于IMS的固定和移动融合的下一代网络标准。
IMS是移动和固定融合比较适合的架构,基于IMS的网络体系对移动性管理、承载网控制、接入控制等有了清晰的关系定义。目前针对IMS的NGN标准依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业务层和承载技术的融合将首先开展。IMS是基于软交换原理的,软交换网络与IMS将会是互通融合的关系。
具体的介绍请阅读绿皮新教材12.3,即第171~1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