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表

详情


颈扣 @ 2024-11-09 16:15:54

经过一年来接触心理学的总结,爱自己简单实际可行的思路方法


0,道理上讲得通的东西,感情上未必讲得通,你所思考的与内心想要的并不一样。当你的想法游离于问题焦点之外时,不能过于依赖自己的判断。
1,抑郁真的可能是妇科病,忧郁妈妈名不虚传,也会把悲观传染给子女,并且不易发觉。
2,这里说的悲观是一种解释风格,把不好的事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而不是暂时的、外在的、特定的。
3,反驳自己的悲观归因风格可以有效的远离抑郁和疾病,提高免疫活性。
4,就像悲观归因有很多证据,乐观归因也可以有很多证据,为乐观投票更多的人也许显得更滑稽、躁狂、不理智但反而是大智若愚的一个选择,重点他们的乐观是有证据的,不是一种阿Q精神。
5,相当多的心理学都可以看做以此发散,让心中的YES大于NO,至少也是55开,不为NO一锤定音,不把NO当做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把关注焦点放在长远的积极面。
6,反驳内心的NO,需要很多力量,所以不要轻易的对一个看起来很不OK的人下判决,包括自己。
7,记忆也是解释风格的集合体,它并不真实,并且在抑郁的时候,很难想起好事。刻意练习记住好事,然后像记忆宫殿一样放置10个以上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供难以想起好事的时刻取用。
8,别人不一定能直接影响你的生存方式,但左右你的乐观看法和悲观看法就可以间接影响到。
9,完全可以只忧愁30分钟内可以帮上忙的烦恼,其他的烦恼等你能帮忙的时候再反复忧愁讨论也不迟。
最后,我想起麦田里的守望者,整个成人世界都可以时不时兼职一下“忧郁妈妈”来给自己传染悲观,我们也想捍卫快乐与悲剧的分割线,但更多的是快乐没有放弃我们,他们在我们身旁萦绕,提醒着我们,我们没有被放弃,同时,自己成为自己的那根不放弃的稻草最为实际,挣扎得来的幸福和快乐,并没有低人一等,就像从一片阴云中看到阳光的裂缝,无论是那片阳光还是自己都值得嘉许。

OO [2] XX [3] 吐槽 [7]

★ 热门回帖 ★

直入 @ 2024-11-10 02:02:11

日本

你好, 我是美国心理学本科毕业. 你想"接触"心理学的话还是找个大学上课比较好. 别瞎看书, 只能起到反作用的.

OO [4] XX [4]

☆ 全部回帖 ☆

faultroll @ 2024-11-11 09:25:23

浙江省杭州市

#@[直入]26262# 上过心理学的课,现代心理学更偏向实验科学,人们口中的心理学更向精神分析一系列的心理哲学/心理玄学,感觉不用分得这么“清楚”…

OO [1] XX [0]

WHAT @ 2024-11-10 14:46:03

广东省佛山市

如果总是直观的认为情绪是不讲道理和逻辑的话,建议看下进化心理学(其实我推荐每个人都看下)。
如果真的看懂了,你就能理解哪怕最不合理的情绪,在基因的视角下都是合理且符合计算的。
理解完这一层也能更好的分析自己,理解自己。

OO [0] XX [0]

直入 @ 2024-11-10 02:02:11

日本

你好, 我是美国心理学本科毕业. 你想"接触"心理学的话还是找个大学上课比较好. 别瞎看书, 只能起到反作用的.

OO [4] XX [4]

nekoup @ 2024-11-09 21:02:23

广东省深圳市

很多技巧都是建立在理性上的,道理都懂,试了不少但感觉最后都没用。最近在看dr k, 尝试冥想,希望有用。

OO [2] XX [0]

TDK @ 2024-11-09 20:24:33

河南省许昌市

和人相处太累了,可能是个人原因也可能是运气问题,遇到了些不好的事,现在回老家呆了几个月,每天就起床做饭吃饭买菜上网睡觉循环。不和人接触以后感觉很少有之前那种没由头的焦虑了,最神奇的是睡觉也踏实了。不过我也知道这不是一个长久的办法,但是还是不清楚该怎么做,也完全没人可以说话,哎

OO [0] XX [0]

猫与牛仔裤 @ 2024-11-09 20:16:09

广西桂林市

是的,我们的可塑性非常强,有时候会没有意识到被我们称为性格的情绪结构通常全都完整地存在于内心之中,运用和激活它们的防御机制、应对架构影响着情绪和感受的外显表现。情绪和欲望是一种力量,力量不分好坏;通过学习和经验总结,运用情绪带来的动力塑造人生当然是一种成熟的体现。
0.太过注重词汇的丰富性了,而模棱两可的“判断”又足以引起歧义,它既可以表示思考得出的判断,又可以表示内心得出的判断。如果对理性与感性相关的概念不熟悉,可能难以发现“道理”“思考”“想法”“判断”都是要指代同一组概念;而“感情”“内心”“问题焦点”又是要指代另一组概念。这条假说是说:理性与感性给出的答案可能并不一样,而当理性明显想要回避或抑制感性发出的信号时,就不要轻易依赖理性“应当如此”的结论。
1.从1开始若干条都在说Explanatory Style,而同时采用解释风格、归因风格两种翻译。我相信,解释风格这种非常英语化的译法对熟悉材料的人很好理解,但是对于中文交流没有任何益处,直接翻译为归纳方式或是术语化的归因模式可让任何熟悉中文的人了解这个概念。而在翻译归因模式的三个维度时,要么按维度动态对仗,内在-外在、普遍-特定、稳定-不稳定,要么参考3Ps(personal、pervasive、permanent)翻译成个人的、渗透的、永恒的。
这条理论是说悲观或习得性无助者的归因有一种僵化的结构,即认为自己是问题的一部分;问题渗透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问题永远存在无法改变。人格化是拟人的意思,不能用来翻译personal;将个人视为问题的一部分不是人格化,而是内化或内摄。
9.这条不像是以中文为母语的人能写出来的句子。似乎想演绎一下【限定或规划半个小时的烦恼时间】这么句话,但是将“烦恼”一词用掉了,很为难所以硬憋出“忧愁”一词,又觉得这个词怎么看怎么别扭,不自觉又在后面补充一个动词变成“忧愁讨论”。其实用思考就可以了,流畅准确,无需注重文采,还没到抒情段落。

OO [3] XX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