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小组

详情


《我的孩子正势不可挡地成为普通人》——刘瑜

momo @ 2023-02-04 00:29:02只看楼主

01.不确定性,社会进步的代价

不确定性本身不一定是坏事。某种意义上,它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社会进步的代价。

自西汉到1949年,中国人均GDP基本保持不变。此时,生活没有不确定性。未来就是对过去的不断复制。你爷爷是铁匠,你爸爸是铁匠,你也是铁匠。

但是,在过去200年间,各个国家经济曲线直线上涨,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恰恰是不确定性,为我们带来更多机会,更多可能性。

不确定性在带给我们自由和机会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焦虑。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了选择职业的自由,也因此有了失业的自由;我们有了受教育的自由,也因此有了考试可能不及格的风险。

自由,好处是无限的可能性,坏处是无限的竞争。

于是,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和竞争,人类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保障机制,比如社会保障、金融、保险、慈善等等。大众教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各种保障机制之一,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大众教育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以帮助我们应对各种风险。

但是问题来了,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恶性竞争,这也是我们教育的现状,即“军备竞赛”模式。它包含两个策略——学历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这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上大学、读研、读博,国内读完、国外读,拿了第一学位、拿第二学位,拿了学位、还想拿各种各样的证书。家长也要求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从小就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

无限的恶性竞争。很多家长号召搞素质教育,于是乎,教育部积极响应,用应试教育的方式搞素质教育,搞得我们家长现在一听到“素质教育”这四个字,就闻风丧胆。

02.恶性竞争里成长,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

教育的这种“军备竞赛”模式,后果是什么?所有人都疲惫不堪。

你的孩子10点睡,我的孩子11点睡,他的孩子12点睡。你上两个补习班,他上四个补习班。

前段时间我在一个妈妈群里,看到一则转发的新闻,讲的是一位文科出身妈妈,为了辅导孩子考大学,硬是把自己锻造成一个理工科的学霸。

我当时看完这条新闻后就在妈妈群表态,我说我已经想好了,我们家孩子以后就让她开个奶茶店得了。结果其他的妈妈纷纷表示,他们的孩子也要开奶茶店。我就意识到,看来这个奶茶店竞争也非常激烈,我们家的孩子还是开煎饼店算了。

这种恶性竞争在我看来,会有几个后果。

第一,它是对女权运动的伤害。无数的职业女性本可以在事业上绽放,结果却因为被卷入这种恶性竞争,不得不把大多数的精力放在孩子教育的“军备竞赛”中,放弃自己的事业。

第二,它是对家庭关系的伤害。本来非常和谐的家庭关系,因为你要逼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导致家庭关系鸡飞狗跳。

第三,它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到最后你会发现,教育很大程度上,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如果你能上得起最好的私立学校、国际学校,那么你的孩子就有前途。

但是,这一切最大的伤害是孩子本身。青少年抑郁症、焦虑症很普遍,自杀的低龄化趋势非常严重,每5位中学生就有1位曾经考虑过自杀。

一个孩子,怀着对世界的无限憧憬长大,结果,我们所有的大人合谋起来告诉他:你的前半生存在的目的,就是考试,完全了无生趣啊。

就算不抑郁、不自杀,在这样的恶性竞争里成长,也很容易长成一个“空心人”。虽然习得了十八般武艺,但完全不知道到底该做什么。

03.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

如何缓解军备竞赛的压力?首先,认识你自己。这可能比你认识世界,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让孩子获得越多技能越好。但是很少鼓励孩子去思考——我是谁?我最适合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最喜欢干什么?很少鼓励孩子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

人生是否真的是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得到的越多越好?我很怀疑这一点。我觉得,人生的目的并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如果因为高密集的补习或者昂贵的咨询服务上了一流大学,大学四年、八年都在凤凰群当中当个凤尾,未必有利于他的成长。

一个自由散漫的人,因为听父母的话考了公务员,无论升到处级或者厅级,他可能每天都会觉得自己在穿一双不适合自己脚的鞋。

为什么现在青少年这么多抑郁,这么多焦虑?就是因为这种错配。很多人根本不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出发去选择专业、去找工作,而是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走别人的路,让自己说去吧”。

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鼓励年轻人发现自我,而是逃避自我。从独特的自我逃向平均的他者,个性逃向潮流,从冒险逃向安全。

如果你问家长为什么给孩子报兴趣班?是因为“别人都报了”。如果你问大学生为什么选这个专业?是因为“好找工作”。如果你问职场人为什么干这个工作?是因为“稳定、收入高、让父母放心”。哪怕你换一个工作,也不是因为你喜欢这个新的工作,而是因为你太讨厌上一个工作了。

所以,你的人生就是无穷无尽的逃跑。

04.往人多的地方扎,只会是踩踏式竞争

但是,这种随波逐流带来的安全感在我看来,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因为你往人最多的地方扎,怎么可能安全?那肯定是踩踏式的竞争。硅谷的投资家彼得·蒂尔写过一本书,《从0到1》,就是说这个投资原理。

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从竞争中胜出,你要做1,不要去做10001。你去做10001,肯定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你前面已经有10000人了。

我先生曾经跟我商量,要不要让孩子学弹钢琴。我就说不要,你想想看,北京可能有300多万孩子在学钢琴,咱们楼上楼下就有四五家,在这种情况下学钢琴,要想出类拔萃,这不是自取灭亡吗?还不如让孩子学习古希腊罗马史呢。当然其实我就是懒,属于那种不战而降的妈妈。

彼得·蒂尔有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人们都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引自列夫·托尔斯泰)但是事实恰好相反。

不幸的人都是一样的,而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

为什么?因为不幸的人都在走别人的路,而幸福的人都在另辟蹊径。

人人都在做金融的时候,他去做互联网;人人都在做互联网的时候,他去拍电影;人人都在拍电影的时候,他去搞教育;人人都搞教育的时候,他又回来做金融。这就是独辟蹊径。

找到自己的独特性,才能获得竞争优势。

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来说,也是这样。很多人都发现了中美教育的一个悖论: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相比之下,美国很多中小学生连基本的加减乘除都不好。

但是,到了大学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美国的优势开始出现了,最后各种诺贝尔奖,他们拿的最多,而中国本土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少而又少。

这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悖论,我觉得就和是否鼓励“自我探索、自我发现”有关。

当每个人都被鼓励去寻找自己最大的亮点,施展自己最大的优势,一个社会的创造力就会被发挥到极致。

而当大多数孩子都在同一个标准面前踩踏式竞争,忙得根本没有时间探索自己的兴趣,于是就很难出彩。他可能因为强大的外在压力而做到及格,甚至良好,但是因为缺乏内在的热情,他很难做到优秀、做到极致。

可能有些年轻人会说,我不是没有勇气去尝试,但是我不知道该干什么;我也想跟随内心,但是我的内心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这不奇怪,你从小都在流水线上长大,你真的不知道下了流水线应该干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父母、老师给为你指明各种前进的路标,前进,左拐,右拐,突然有一天方向盘交给你自己了,你不知道怎么办、迷茫很正常。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空间,它是一种习得的能力。

每个人的自我,都是不断探索、试错中试出来的。你不可能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突然就顿悟了,啊,我应该去干这个。

没有一个人的“自我”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就是一个成品,它不是草丛中的一块宝玉。你最初找到的仅仅是一块石头,你得把这个石头雕刻成你自己,这才是发现自我的过程。

05.社会充满了成功学,却没有教人失败的勇气

很多年轻人之所以不敢去试错,就是害怕失败。既然是试错,肯定就会犯错,结果可能就会失败。

现在,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成功学,但是却没有“失败学”。社会、老师,家长不停地引导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实,成功有实力、运气、关系、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热血,就能成功。

前段时间,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自杀的事件震惊全国,大家都觉得“匪夷所思”。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遗书,因为做实验失败,他觉得自己是个废物。这当然让人非常痛心,人们想不通:为什么他宁愿自杀,也不选择退学、休学?

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社会有太多错误的失败观。这种失败观首先就体现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但失败其实是认识自我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失败,让我们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度,兴趣的限度。

失败是一个信号机制,提醒我们该拐弯的时候拐弯,而不是一条路走到黑。

但是我们的教育鄙视放弃、鄙视失败,还发明了很多褒义词鼓励这种极其痛苦的坚持: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决不放弃、战胜自我……你说你方向都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坚定不移?都走到死胡同了,为什么要决不放弃?很多时候,放弃是一种止损机制。

李雪琴,目前中国最好的脱口秀演员之一。她去纽约留学之前都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抑郁或其他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回老家了,开始网络卖货。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对她来说,恰恰是一个转机,她转型为网红、成为脱口秀演员。

在我看来,中国损失一个这么优秀的脱口秀女演员,比纽约某投行里损失一个女白领,前者损失要大多了。所以,认识自我是一个试错的过程。没有失败的勇气,就没有发现的惊喜。

06.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够了

另一个可怕的“失败观”就是成功标准的单一化。

成功是什么?成功就是出人头地,挣更多的钱,当更大的官,有更多的粉丝……总之,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那你就失败了。

可是一个社会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那么多马云、那么多郎朗,那么多姚明?大部分人就是普通人。

我一个朋友说的一句话令我印象很深,她说:要坚信自己的孩子会长成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就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座右铭,所以我一开始就把自己从虎妈的战车上解绑了,获得了做母亲的自由。

可能有人会说,刘老师您别假谦虚了,你们全家都是清华北大的,你也上过藤校,你家孩子肯定很优秀啊。我想告诉你们,我孩子在清华附小上学,孩子家长都是学霸,清华满大街藤校毕业的老师,那又怎么样呢?一个班里还是只有一个第一啊。

整个北京,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国藤校的更是凤毛麟角,你凭什么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个?这不科学。

所以,这不是谦虚,这是一个理性人对概率学的尊重。当然了,万一我女儿是个旷世奇才,我肯定也会偷着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我那个朋友是对的,我女儿正在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

接受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这一点之后,正确的教育观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养成苍天大树,而是要把一颗小草培养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

大部分人可能天赋都很普通,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个性,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作为一个家长的使命就是:沿着孩子的独特性,帮她找到她所欢喜的事,发掘她的比较优势。

所谓“比较优势”,不是说你一件事情干得比所有人都好,而是在你自己能干的所有事情中,哪件事情干得最好。哪怕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比如做饭、化妆,你把它做到极致,也可以成为你的亮点。

日本有个工作叫做“收纳咨询师”,你看,收纳都可以成为一个工作,甚至事业。你家孩子可能不是天才,但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过上怡然自得的生活,这就够了,这就是成功。

还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非常懒,我怎么去改造他?一个办法是帮他找到自己的亮点,让他形成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但是,确实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有些人天性懒散,“干什么都不努力”。即使是这种孩子,我觉得也不能去“失败羞辱”,最多是帮助他理解,性格即命运,他将来要为现在的一切人生态度承担后果。

可能因为我从小是个很“要强”的人,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假定别人也应该如此。

虽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盖茨、马云,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都应该追求卓越。但是,随着成长,我的这个想法也开始动摇了。因为我慢慢意识到,所谓成功,往往和巨大的责任和压力相对应。

每个人的价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用舒适、用从容、用轻松去交换成功,而追求舒适、从容、轻松也未必是什么罪过。如果一个人选择“自在”放弃“成功”,这也未必是坏事。

说了这么多,我的教育观是什么?其实就是两句话: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这不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更轻松,我相信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对教育本身的产出,对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及千家万户的和平稳定来说,都利大于弊。

只有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

☆ 全部回帖 ☆

Always @ 2023-02-05 16:55:28 北京

结合梁晓声那篇看才能真的明白

赞(0)

栗子の神 @ 2023-02-06 10:29:43 上海

@Always 请问标题是什么?

赞(0)

蒜香味美式咖啡 @ 2023-02-06 11:36:50 贵州

过于矫情了,特权阶层对成为普通人这么痛心疾首吗?从人的生存本质来说,每个人都是普通人。笔端留痕,大书特书成为普通人的焦虑本质上是特权阶层对资源的依赖和不舍

赞(0)

蒜香味美式咖啡 @ 2023-02-06 11:37:13 贵州

[过于矫情了,对成为普通人这么痛心疾首吗?从人的生存本质来说,每个人都是普通人。笔端留痕,大书特书成为普通人的焦虑本质上是特权阶层对资源的依赖和不舍]

赞(0)

Always @ 2023-02-06 12:27:53 北京

@栗子の神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身怀恐惧?》也在小组里,我觉得那篇更透彻一些

赞(0)

子非鱼 @ 2023-02-06 16:00:15 福建

“只有每个人都各美其美,一个社会才会生机勃勃”。我承认说得很有理,不过说到每个人、所有人,任何事情都只是幻想。每个人都有他们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有他们在社会压力下不同的反应,一切最终就成就了如此畸形的现状

赞(0)

momo @ 2023-02-06 18:32:48 贵州

讲得太好了,对我来说真的安慰到了,谢谢lz分享

赞(0)

momo (OP) @ 2023-02-06 19:56:30 江西

刘瑜这篇文章争议也是很大,就算他女儿不怎么努力读书,他依旧会得到全国顶尖的教育资源….他们也能提供给女儿一辈子中产无忧….但是普通人不卷起来不可能跨越阶级….,她写的这篇看看就行,该努力还是要努力….

赞(0)

艇仔粥罐头 @ 2023-02-06 20:22:10 北京

通篇讲的还是现实中的同一种声音,毫无新意和情感,完全没有说服力,好像作者写完该给孩子补习会继续补习,该给老师送礼继续给送礼,姿态有点欠诚恳,为啥会造成这种误解呢?我想是文章里看不到生活。

赞(0)

米兰的小铁匠 @ 2023-02-06 20:40:28 江苏

我的孩子从出生就是普通人。早点接受接受自己和孩子是普通人,别用力过猛。然而还努力还是要努力啊! 谁让我真的是铁匠。。。

赞(0)

@ 2023-02-07 12:11:55 北京

刘瑜她爹正鞋韦元

赞(0)

海上明月共潮生 @ 2023-02-07 16:35:46 江苏

这篇最大的含糊之处在于普通人的定义。不同人眼中的普通是不一样的。也许她所说的普通人是体制内做个处长就可以了,不求孩子成为CEO了。其他人眼中的普通人可能最多做到资深科员或者科长结束了。 一篇含糊焦点的鸡汤文。

赞(0)

momo (OP) @ 2023-02-07 18:48:11 浙江

@海上明月共潮生 确实,身处的阶级不同,对普通的定义自然不同,他未来的子孙后辈都会是中产或者更好,但中产阶级在我国在占比上就已经不是普通人了….

赞(0)

豆友262915613 @ 2023-02-07 20:20:27 英国

[内容不可见]

赞(0)

wuyeliumin @ 2023-02-08 14:26:07 广东

就一句,何不食肉糜

赞(0)

SUZUKI @ 2023-02-10 12:47:28 北京

听君一席话,如同听君一席话

赞(0)

不凉 @ 2023-02-12 08:09:01 河南

我觉得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内心最重要

赞(0)

tina @ 2023-02-13 14:50:49 山东

逻辑、措辞不佳,差评。 底层逻辑不对。

赞(0)

卷毛狗想烫头 @ 2023-02-15 14:04:04 陕西

@蒜香味美式咖啡 点了,这些人是不知道对有些孩子来说吃饱肚子有学可上都很幸福?

赞(0)

肥肥的费雯丽 @ 2023-02-17 23:10:22 江苏

看了一半就没看,看来不是我一个人看得不适,压根没有指出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浮于表面,

赞(0)

远方 @ 2023-02-19 11:07:05 北京

好像说的都没错,仔细看看也就那么回事。 最近劝大家要知足,乐天安命的网文越来越多了

赞(0)

荔枝冰棒 @ 2023-02-19 12:44:18 四川

刘瑜水平跌成这样我很惊讶,感觉还没有朋友们接200块一篇的枪手稿写得好。看到美国孩子不会算数但是拿很多诺贝尔奖的时候我又回过头看了一下作者真的是刘瑜?我以为是我小时候饭桌上最喜欢在饭桌上大谈国际形势的中年大叔写的。

赞(0)

与罗摩相会 @ 2023-02-19 13:33:20 北京

看文章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看了评论我才意识到其中问题所在 或许她描述的这些现象和例子,是她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全部了……

赞(0)

這樣 @ 2023-02-19 13:37:20 广东

自西汉到1949年,中国人均GDP基本保持不变。这句话

赞(0)

momo (OP) @ 2023-02-19 16:06:59 江西

也不能完全否定他的价值吧,也确实给很多人尤其是妈妈带来些安慰,聊胜于无,起码总比各种传播焦虑好

赞(0)

麒麟 @ 2023-02-20 13:58:00 北京

李雪琴,目前中国最好的脱口秀演员之一。她去纽约留学之前都是一个标准的北大人,但是因为抑郁或其他个人原因,没拿到学位就回老家了,开始网络卖货。用世俗的标准来看,她失败了。但是,这种失败对她来说,恰恰是一个转机,她转型为网红、成为脱口秀演员。

赞(0)

. @ 2023-02-20 14:55:29 山东

上来就有几个很明显的历史、经济常识性错误:首先,汉代到1949不能算一类政治体制,汉代遵周是分封制(反秦制),往后的朝代则是“封而不建”;汉魏晋阶级固化,但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打破阶级壁垒,“铁匠的儿子”不会固化去打铁,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的普通人也可以从仕;再有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毫无疑问随时间推移提高,不存在“人均gdp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往下读不下去了,狗屁不通。(没有辱骂的意思,但确实不是好文章)已为人父母的年纪,天下大势却根本看不清,又何必妄谈大事?不如安下心来读读书,普通人就把生活小事做好,也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赞(0)

momo (OP) @ 2023-02-20 17:12:47 浙江

@. 她是清华政治系副教授,不会犯这种常识或者知识方面的错误的,科举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确会有几个人打破阶级壁垒,但大趋势确实是阶级固化啊(就公平性而言,当时考试也是会看考生的background的…)

赞(0)

smallandred @ 2023-02-20 19:57:12 荷兰

@. 但是明明是“汉承秦制”啊

赞(0)

. @ 2023-02-20 19:58:49 山东

@momo 如果是真的,那她更应该提高文史修养了。

赞(0)

smallandred @ 2023-02-20 20:31:15 荷兰

@. “汉承秦制” vs ”汉承周制“ 我觉得是一道不错的辩论题(因为两边都有发挥空间)

赞(0)

. @ 2023-02-20 20:34:57 山东

@momo 这位妈妈,你要知道,妈妈的焦虑来自自身遗憾对孩子的投射,真的和孩子没有什么关系。想停止焦虑,唯一的办法就是慢慢提升自己内在,和孩子一起进步。并不是孩子需要我们(教育他们),而是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如何成长)。学习目的不是为了卷,学习能帮助人打开一个又一个美好世界的大门,能让人更接近真理、精神富足。

赞(0)

有一只猫 @ 2023-03-23 09:31:20 天津

写的真好 接纳自我 认识自我 是人一生的功课

赞(0)

wuyeliumin @ 2024-10-24 14:10:42 广东

@荔枝冰棒 公知当久了就这样,没啥惊讶

赞(0)

Freddie Lee @ 2024-10-26 00:10:18 新疆

@. 刘瑜这种自由派公知写文章都是立场大于天的,做不到实事求是。

赞(0)

上一页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