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契诃夫著 汝龙译 起初天气很好,没有风。鸫鸟噪鸣,附近沼泽里有个什么活东西在发出悲凉的声音,象是往一个空瓶子里吹气。有一只山鹬飞过,向它打过去的那一枪,在春天的空气里,发出轰隆一声欢畅的音响。然而临到树林里黑下来,却大煞风景,有一股冷冽刺骨的风从东方刮来,一切声音就都停息了。 水洼的浮面上铺开一层冰针,树林里变得不舒服、荒凉、阴森了。这就有了冬天的意味。 教堂诵经士的儿子,神学院的大学生伊凡·韦里科波尔斯基打完山鹬,步行回家,一直沿着水淹的草地上一条小径走着。他手指头冻僵,脸给风刮得发烧。他觉得这种突如其来的寒冷破坏了万物的秩序与和谐,就连大自然本身也似乎觉得害怕,因此傍晚的昏暗比往常来得快。四下里冷清清的,不知怎的,显得特别阴森。只有河边的寡妇菜园里有亮光,远方以及大约四俄里外的村子都沉浸在傍晚寒冷的幽暗里。大学生想起,先前他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母亲正光着脚,坐在前堂里的地板上擦茶炊,他父亲躺在灶台上咳嗽。这天是受难节 ①,他家里没烧饭,他饿得难受。现在,大学生冷得缩起身子,心里暗想:不论在留里克②的时代也好,在伊凡雷帝③的时代也好,在彼得④的时代也好,都刮过这样的风,在那些时代也有这种严酷的贫穷和饥饿,也有这种破了窟窿的草房顶,也有愚昧、苦恼,也有这种满目荒凉、黑暗、抑郁的心情,这一切可怕的现象从前有过,现在还有,以后也会有,因此再过一千年,生活也不会变好。想到这些,他都不想回家了。 那菜园所以叫做寡妇菜园,是因为它归母女两个寡妇所有。一堆篝火烧得很旺,劈劈啪啪地响,火光照亮了周围远处的耕地。寡妇瓦西里萨是个又高又胖的老太婆,穿一件男人的短皮袄,站在一旁,瞧着火光想心思;她的女儿路凯利雅身材矮小,脸上有麻斑,样子有点蠢,她坐在地上,正在洗一口锅和几把汤勺。显然她们刚刚吃过晚饭。旁边传来男人的说话声,那是此地的工人在河边饮马。 “嘿,冬天又回来了,”大学生走到篝火跟前说。“你们好!” 瓦西里萨打了个哆嗦,不过她立刻认出他来,就客气地笑了笑。 “我刚才没认出您来,求主保佑您,”她说。“您要发财啦⑤。” 他们攀谈起来。瓦西里萨是个见过世面的女人,以前在一位老爷家里当乳母,后来做保姆。她谈吐文雅,脸上始终挂着温和而庄重的笑容。她的女儿路凯利雅却是个村妇,受尽丈夫的折磨,这时候光是眯细眼睛看着大学生,一句话也没说,她脸上的表情古怪,就象一个又聋又哑的人。 “当初使徒彼得恰好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在篝火旁边取暖,”大学生说着,把手伸到火跟前。“可见那时候天也很冷。啊,那是多么可怕的一夜啊,老大娘!非常悲惨而漫长的一夜啊⑥!” 他朝黑魆魆的四周望了望,使劲摇一下头,问道:“你大概听人读过十二节福音吧?” “听过,”瓦西里萨回答说。 “那你会记得,在进最后的晚餐时,彼得对耶稣说:‘我就是同你下监,同你受死,也是甘心。’主却回答他说:‘彼得,我告诉你,今日鸡还没有叫,你要三次说不认得我。’傍晚以后,耶稣在花园里愁闷得要命,就祷告,可怜的彼得心神劳顿,身体衰弱,眼皮发重,怎么也压不下他的睡意。他睡着了。后来,你听人读过,犹大就在那天晚上吻耶稣,把他出卖给折磨他的人了。他们把他绑上,带他去见大司祭,打他。彼得呢,累极了,又受着苦恼和惊恐的煎熬,而且你知道,他没有睡足,不过他预感到人世间马上要出一件惨事,就跟着走去。……他热烈地,全心全意地爱耶稣,这时候他远远看见耶稣在挨打。……”路凯利雅放下汤勺,定睛瞧着大学生。 “他们到了大司祭那儿,”他接着说,“耶稣就开始受审,而众人因为天冷,在院子里燃起一堆火,烤火取暖。彼得跟他们一块儿站在火旁,也烤火取暖,象我现在一样。有一个女人看见他,就说:‘这个人素来也是同耶稣一伙的,’那就是说,也得把他拉去受审。所有那些站在火旁的人想必怀疑而严厉地瞧着他,因为他心慌了,说:‘我不认得他。’过了一忽儿,又有一个人认出他是耶稣的门徒,就说:‘你也是他们一党的。’可是他又否认。有人第三次对他说:‘我今天看见跟他一块儿在花园里的,不就是你吗?’他又第三次否认。 正说话之间,鸡就叫了,彼得远远地瞧着耶稣,想起昨天进晚餐时耶稣对他说过的话。……他回想着,醒悟过来,就走出院子,伤心地哭泣。福音书上写着:‘他就出去痛哭。’我能想出当时的情景:一个安安静静、一片漆黑的花园,在寂静中隐约传来一种低沉的啜泣声。……”大学生叹口气,沉思起来。瓦西里萨虽然仍旧陪着笑脸,却忽然哽咽一声,大颗的泪珠接连不断地从她的脸上流下来,她用衣袖遮着脸,想挡住火光,似乎在为自己的眼泪害臊似的;而路凯利雅呆望着大学生,涨红脸,神情沉闷而紧张,象是一个隐忍着剧烈痛苦的人。 工人们从河边回来了,其中一个骑着马,已经走近,篝火的光在他身上颤抖。大学生对两个寡妇道过晚安,便往前走去。黑暗又降临了,他的手渐渐冻僵。吹来一阵刺骨的风,冬天真的回来了,使人感觉不到后天就是复活节 。 这时候大学生想到瓦西里萨:既然她哭起来,可见彼得在那个可怕的夜晚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她有某种关系。……他回过头去看。那堆孤零零的火在黑地里安静地摇闪,看不见火旁有人。大学生又想:既然瓦西里萨哭,她的女儿也难过,那么显然,刚才他所讲的一千九百年前发生过的事就跟现在,跟这两个女人,大概也跟这个荒凉的村子有关系,而且跟他自己,跟一切人都有关系。既然老太婆哭起来,那就不是因为他善于把故事讲得动人,而是因为她觉得彼得是亲切的,因为她全身心关怀彼得的灵魂里发生的事情。 他的灵魂里忽然掀起欢乐,他甚至停住脚站一忽儿,好喘一 口气。“过去同现在,”他暗想,“是由连绵不断、前呼后应的一长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他觉得他刚才似乎看见这条链子的两头:只要碰碰这一头,那一头就会颤动。 他坐着渡船过河,后来爬上山坡,瞧着他自己的村子,瞧着西方,看见一条狭长的、冷冷的紫霞在发光,这时候他暗想:真理和美过去在花园里和大司祭的院子里指导过人的生活,而且至今一直连续不断地指导着生活,看来会永远成为人类生活中以及整个人世间的主要东西。于是青春、健康、力量的感觉(他刚二十二岁),对于幸福,对于奥妙而神秘的幸福那种难于形容的甜蜜的向往,渐渐抓住他的心,于是生活依他看来,显得美妙,神奇,充满高尚的意义了。 【注释】 ①基督教节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守此节 。 ②据编年史记载,留里克为公元九世纪的诺夫哥罗德大公,其子伊戈尔为俄罗斯国家的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的建立者。 ③即俄国沙皇伊凡四世(1530—1584)。 ④即俄国沙皇彼得一世(1672—1725)。 ⑤俄罗斯习俗:熟人相遇,一时未能认出对方,在认出后,即用此语解嘲。 ⑥指《圣经》上所载耶稣被捕的那一夜,详见《路加福音》。
☆ 全部回帖 ☆
一个心理的修复 信仰的巨大神性
赞(0)
Anton Chekhov: The Student tr. Constance Garnett
赞(0)
不好意思,没看懂,能帮忙解释一下其中的含义吗?
赞(0)
其实,一楼已经很好的解释了 你没注意一开始大学生眼中的世界和他的精神世界跟最后的强烈对比吗?
赞(0)
我有些地方不是很懂: 1.“既然瓦西里萨哭,她的女儿也难过,那么显然,刚才他所讲的一千九百年前发生过的事就跟现在,跟这两个女人,大概也跟这个荒凉的村子有关系,而且跟他自己,跟一切人都有关系。既然老太婆哭起来,那就不是因为他善于把故事讲得动人,而是因为她觉得彼得是亲切的,因为她全身心关怀彼得的灵魂里发生的事情。 ”
赞(0)
这个链条是人性的链条。 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希尼对契科夫的敬意,以及在诗和诗论中对《圣经》地引用。读着读着,我就会感觉到三人之间的变化,神性就慢慢诞生于,一堆篝火中。
赞(0)
卡佛真的继承了契科夫,只是卡佛不愿意说出那些意义和神性,而是用有意味的日常用语提醒我们,比如:你为何不跳个舞。最典型的例子是《大教堂》,一个吊儿郎当的有点痞味的不信神的丈夫,在对一个盲人描述大教堂,接着因盲人的要求而在黑暗中画出它们时,他获得了洗礼。然而卡佛用的结局是:我真的很好。
赞(0)
第六病室 我始终读不下去,虽然据说这个中篇对于他意义重大,但毕竟那种现实主义的刻画,过于如纪录片。而这个短篇里,具有超越性——当然,我作为诗歌读者,后者也许更重要,更能激发我的想象。
赞(0)
话说我正想把卡佛《大教堂》改成话剧。哦也——
赞(0)
有希望就会有力量
赞(0)
简单点说,《大学生》中的逻辑是:当大学生感到贫困等苦难千年依旧时,他通过无意地讲述耶稣而发现,普通人还能依旧从千年前的受难中获得拯救和安慰,也就是说,信仰的力量也依旧。这根链条没有断——
赞(0)
虽然破坏了队形,可马上要开会,还是得先马一下,LZ原谅我...
赞(0)
[内容不可见]
赞(0)
为什么是大学生?!
赞(0)
maybe 契科夫先生想到的是陀老大那个杀人的“大学生”。
赞(0)
道士你在乱说。
赞(0)
对比陀老大的大学生,有何不可。
赞(0)
这不就是个 小说吗? 偶只觉得 这就是因为是契诃夫写的 于是 各位就大加阐发
赞(0)
楼上是 从哪里 看出来 我是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来看作品的呢?
赞(0)
楼上的同学 握握手吧 大家都是 直人 都有点真性情 真性情碰到真性情 就难免磕磕碰碰 不过实话实说 这就很好啊
赞(0)
读者可以省思一下学生的欢乐的微妙转化,从一条过去到现在的真与美之链,到一个二十二岁青年对并非不可能的个人幸福的期待。那是耶稣受难日,而故事中的故事是讲述耶稣和西门·彼得,然而两种喜悦都没有任何真正笃信或拯救的痕迹。契诃夫,这位自莎士比亚本人以来最微妙的戏剧心理学家,写的是一首关于受苦与转变的浓郁抒情诗,耶稣的出现,仅仅是作为受苦与转变的最高体现,而这正是莎士比亚(在他那个危险的时代)敏锐地并自始至终回避的。 为什么契诃夫独钟这个短篇,而不是数十篇在他很多崇拜者看来远远更为重要和更不可或缺的小说?我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大学生》中,除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外,什么也没有,只有令人不快的凄凉。使契诃夫本人感动的,似乎是从寒冷和悲惨中非理性地升起的非个人欢乐和个人希望,以及背叛的泪水。 ——摘自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
赞(0)
心理的转变 类似于顿悟一类的 与乔伊斯《都柏林人》中几篇感觉相似 但是契诃夫写的手法毕竟和乔伊斯有所差别
赞(0)
@鹿柴 个人理解也不知道对不对: 首先是关于耶稣的故事,首先彼得平时是耶稣的信徒,但是在危机自己利益的时候抛弃了信仰,也不再相信耶稣能保护他。而耶稣在之前就已经预见到了所以预先告诉他“你会再今天说三次不认识我”;“I say unto thee, Peter, before the cock croweth thou wilt have denied Me thrice.”这句话原句事实上用了未来完成时,还可以感觉出耶稣有一丝调侃的意思“我告诉你彼得,在今天午夜钟声响起前你已经说了三次不认识我了。”,那么可以理解为耶稣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宽恕了彼得的背叛。晚上这件事情发生完以后彼得回想起来觉得又羞愧又后悔又幸福。幸福是因为耶稣在知道他会背叛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抛弃他,反而还宽恕了他。 那么问题1,可以看到文章中有提到瓦西里萨“既然她哭起来,可见彼得在那个可怕的夜晚所经历的一切都跟她有某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可以让“她全身心关怀彼得的灵魂里发生的事情”。因此我认为瓦西里萨也是和彼得一样,因为困苦生活的折磨,背叛了对耶稣的信仰,并不相信耶稣可以保护他们甚至是埋怨耶稣在困难的时候没有对她们有任何帮助。而她们听了故事以后痛苦、流泪是因为她们听了故事以后突然觉得生活也许没有抛弃她们耶稣也没有抛弃她们,也和彼得类似的羞愧并且觉得耶稣事实上也会宽恕她们的背叛。 第2个问题,窃以为是对瓦西里萨事件的感慨,他觉得世界的前后就像一个链条,现在的生活应该是受到引导和触动的,同时也引出了后面他要说的那句,也就是第3个问题。 第3个问题,“真理和美过去在花园里和大司祭的院子里指导过人的生活。”理解了耶稣的故事就不难理解这应该指的是耶稣的宽容和鼓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解的不对请轻喷。。。
赞(0)
毫不夸张,这是篇神作,你读人物尚未登场的前两段,就会发现一个没有上帝的所在,一个被遗忘了严酷人间……
赞(0)
提一提
赞(0)
契科夫真是太伟大了。短篇小说写得太好。卡佛也很厉害两个短篇小说就让我记住他了。
赞(0)
《大学生》最初发表于1894年4月16日的《俄罗斯新闻》上,原来的题名是《在黄昏》。 1894年,该小说由作者改换题名,并加修改(增添几句话)后,收入契诃夫的小说集《中篇和短篇小说》。 后来,该小说由作者收入他自编的文集第8卷。 契诃夫在修改小说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删节原作,像这篇小说那样非但不删节,反而增补的情况是不多见的。 契诃夫的朋友们在回忆录中证明,契诃夫喜欢这篇小说,认为它写得最出色。例如,俄国作家布宁在回忆录中说,契诃夫的这个作品曾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契诃夫知道后反驳道:“我哪里是个‘悲观主义者’呢?要知道,在我的作品中我最喜爱的一个短篇就是《大学生》。”又如,有人询问作家的弟弟伊凡。契诃夫:契诃夫在自己的作品中间最看重的是哪一篇,后者回答说:“是《大学生》,他认为写得最出色。”
赞(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赞(0)
抄阅。
赞(0)
同一个故事,老妇献上眼泪,少妇献上紧张,大学生献上喜乐。
赞(0)
哈罗德·布鲁姆:
赞(0)
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契诃夫>》:
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