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招生快讯


绍兴文理学院专业问答

发布时间: 2025-04-01 17:32:03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

Q1: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研究对象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文学主要研究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外国文学精彩纷呈,通过精读文学经典来提升人文素养,涵养精神气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国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汉字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词汇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语法是汉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通过语言学的训练,来培养理性思辨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师范专业在扎实的语言文学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语文教学理论,以培养卓越语文教师为目标;文创方向进一步学习文化策划、创意写作、秘书实务、新闻传播,可从事文化传播、媒体创意、秘书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以培养卓越创意写作人才为目标。

Q2:选择我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就读有何优势?(同类高校中选择我校该专业的理由是什么?)

选择绍兴文理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就是选择来到古城绍兴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沉浸在从舜禹传说、古越恩仇、魏晋风度、盛唐诗路、两宋风云、明清气象、鲁迅风骨三千年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脉络之中,在古越大地的文化氛围中,涵养人文气质,提升精神气质。

绍兴文理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省级优势专业,省级重点学科,首批一本招生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师资队伍实力较强,教授22人,博士4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一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一名,两位省高校优秀教师;学风好,同学朋辈交流多,话剧社、文学社、动漫剧社、诗社等社团活动活跃,科研气氛浓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们展现才能、提升自我的学习乐园。

Q3: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本科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文学和语言两个大类:文学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美学与艺术鉴赏等,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主线,带领学生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语言类课程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理论等课程,系统介绍汉语的历史发展脉络,讲解语言系统知识。师范方向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师教育课程,为今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文创方向开设虚构写作与非虚构写作、秘书理论与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等文化传播和管理课程,为今后从事媒体写作、文化传播、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Q4: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什么素质?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首先应具备崇高的道德素质,继承优秀的民族精神传统,汲取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中的营养成分,提升人文素养,学以致道,用在其中。

本专业学子应该具备强烈的求知欲望,热爱中外文学和中国语言,重视原典阅读,培养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学思并行,激发独立思想和创新意识。

本专业学子应该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写作能力,以专业知识、理性思维、高尚情怀为底蕴,热爱思考和写作,学以致用。

Q5: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学子们可能会在博大精深的中文传统产生畏难情绪,难以抓住重点,甚至会产生学海无涯人生有限的感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专业老师会为你指点迷津,抓住核心主线,在打下深厚基础的同时,鼓励大家注重经典、抓住主流,让你的学习能循序渐进,终有所得;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有些学子可能会发现本专业并不仅仅是文学创作,还有更多的文本分析、研究论文等方面的写作,有很多课程理论性较强,针对这个问题,专业老师会逐渐向你展示文本精读、课题研究的魅力,在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让你感受语言文学的美丽。

Q6:社会上是否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人觉得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主要是培养语文老师,出路较窄,实际上,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只是我们的一个方向,我们还努力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地方文化挖掘方面的研究者,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传播单位的从业者,企事业单位办公室管理者和文秘人员,社会上对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清晰、表达能力优秀的中文人才需求量很大。

有些人觉得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只适合女生学习,其实从这几年的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热爱写作、专业扎实的男生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另一个误区是认为本专业主要是培养诗人作家的,其实我们主要是通过学习语言文学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文学知识来完成语文教学、文化传播、文秘工作中的任务。

Q7:我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大致有哪些去向?

绍兴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现在教师资格证采取公开考试,非师范方向也可以去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二是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行政管理人员,比如新闻传播行业、文化产业企事业单位等;三是进一步深造,本专业历年来都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到国内外高校进一步深造。

Q8: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有哪些优秀的教授?

本专业师资队伍实力较强,俞志慧教授是国家级优秀教师,每年带领学生科研团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科研竞赛大奖;潘承玉教授多次获得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李圣华教授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施俊教授是国家语言保护工程核心组专家,邢蕊杰博士获得省级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本专业有省优秀教师2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人,省“151”人才6人,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5人,硕士生导师40多人。本专业教师队伍能把自己深厚的学科积累转化为培养学生成长的资源,在学生培养上尽心尽力,以得英才育英才为人生之乐事。

Q9: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社会对中文专业优秀人才的需求也将与日俱增。比如高考制度的改革,对考生中文的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级学校需要专业扎实、热爱中文的教师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培养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地方传统文化建设,需要一批能够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中文人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形象,打造文化品牌;很多企事业单位发展壮大之后,需要塑造企业文化形象,也需要大量的中文人才从事文化宣传和策划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子只要能具备深厚的中文学养、优秀的表达能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坚毅的道德品质,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同,找到施展身手的岗位。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

传承古越大地文脉,弘扬鲁迅先生精神。同学们好。我是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刘亮教授。高考在即,预祝同学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56名,其中教授21名,博士41名。

专业下设文创培养方向。旨在建设成为文学梦想的摇篮,文化创意人才的摇篮。毕业生可以到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新闻与传播单位、文旅单位等部门工作。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左右,2023年,有15%的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学习深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社会对中文专业优秀人才的需求也将与日俱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子们大有可为。

同学们,唐代诗人袁皓曾在诗中写道: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预祝同学们都能金榜题名,实现人生的理想。我在绍兴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等你来。

专业名称: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导游:人文学院 施俊教授

Q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是什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目标:具备扎实的汉语言基础知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具备较强的国际中文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备使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适合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国内外各类学校和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传播机构开展汉语教学、文化传播和管理事务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Q2: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色有哪些?

本专业依托中国语言文学省一流学科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强调以中文教育 和 文化传播为中心,以书法教学为专业特色,加强汉字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实施语言 文化 教育 才艺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懂中国文化,懂外国文化,懂如何传播中国文化的三懂,和能说好中文,能讲好中文,能教好中文的三能。

Q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是语言类课程,具体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语法、文字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及实践等。

第二块是中外文学课程,具体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美学与艺术鉴赏等,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主线,带领学生学习鉴赏古今中外文学佳作。

第三块是英语及西方文化类课程,具体包括英语听说读写(通过辅修英语课程的方式)、西方文化与礼仪等课程。还有中西方文化专题、国外汉学研究等专业拓展模块课程供学生选择。

Q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前景是什么?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成为现实,国际中文教师缺口也越来越大,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Q5:社会上是否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社会上不少人认为只要能说汉语便能教中文,实际上这是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严重误解。真正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人士是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同时需要具有语言、文学素养以及掌握汉语教学法理论。

Q6: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大致有哪些去向?

我们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知识,了解中外文学、中外文化及中西方文化礼仪,熟悉语言学和第二语言教育理论,具备汉语英语双语会话和写作等基本能力,适合在国内外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从事国际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在涉外企业从事文秘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历届毕业生有去学校、银行、企业、各类培训机构等单位工作,也有去国外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因学生有扎实的英语功底,所以在考取研究生中有明显优势。

Q7: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有哪些优秀的教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依托,共享优秀教学资源,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授21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1人。各类人才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2人、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4人,省万人计划文科领军人才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五个一批人才1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8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

专业名称:英语

Q1:英语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英语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以英语为基本媒介,探索英语国家的文学、文化、语言学、教育学、翻译学和经济贸易。学生在读期间,主要进行以下六个方面的探索:

1)分析和综合研究英语的语言结构与基本规律,知晓它的历史演变和社会功能,学习语音学、词汇学、语义学、语用学、语篇分析和二语习得等。

2)阅读、考察和分析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认知他们的生活习俗、知识信仰、艺术创造和道德法律,辨析中国与英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

3)阅读、理解和赏析英语国家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

4)实践汉语与英语之间的交互翻译,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文化背景和审美理念等方面的异同,辨明语言翻译的障碍和误区,探索中英互译的技巧和要义,熟练掌握翻译实践能力,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

5)学习和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师职业技能。(教师教育方向)

6)学习和掌握国际商务、翻译、涉外文秘等相关专业知识。(国际交流方向)

总之,英语专业是综合性专业,它引领你由内而外全面把握美国、英国等世界大国的文化和思想。它在提升你的语言表达的同时,帮助你实现自我认知,同时提升你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英语教学能力、翻译能力和商务能力等。其宗旨是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和高级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

Q2:选择我校英语专业就读有何优势?(同类高校中选择我校该专业的理由是什么?)

本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特色为采用平台+特色方向的培养模式,即英语专业平台+教师教育、商务翻译、涉外文秘三个方向。各方向强调以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为核心,用两年时间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大三开始突出教师教育、商务翻译和涉外文秘三个特色方向。各方向培养目标定位准确鲜明:教师教育方向重视学生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的培养;商务翻译方向注重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国际商务知识的融合;涉外文秘方向着重国际商务信函和外事文案的撰写能力的培养。

Q3:英语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教师教育方向:基础英语、听力、口语、写作、高级英语、笔译、口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导论、教育概论、现代教育技术、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商务翻译方向:基础英语、听力、口语、写作、高级英语、笔译、口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导论、进出口实务(英)、商务沟通(英)、经典译作赏析。

涉外文秘方向:基础英语、听力、口语、写作、高级英语、笔译、口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语言学导论、涉外文秘(英)、涉外应用文写作(英)、英语演讲与辩论。

Q4: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什么素质?

英语专业的学生最好具备下列素质:第一,对英语国家的文学和文化有兴趣;第二,对英语语言有较好的模仿能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三,有较好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第四,有比较开阔的知识面和较好的文学、文化阅读基础;第五,有开朗的性格,乐于与他人沟通。

Q5:在英语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一定的人文研究方法和能力,这有一定难度。大一、大二时,我们会安排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系统训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言阅读、表达和写作能力;大三、大四时,我们开设英语文学、文化、语言学和翻译学等理论类核心课程和各方向的专业模块课程,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Q6:社会上是否对英语专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社会上往往认为英语是一种工具,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英语的运用能力。这是对英语专业的浅层次看法,将英语单纯看成一种语言文字,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审美、思维和精神维度。英语是英语国家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更是构建他们的精神文明的基石和大厦。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英语连接着多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而这些精神世界正是英语专业同学需要了解和研究的。

Q7:我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大致有哪些去向?

英语专业毕业生既可去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攻读文、史、经、哲、法等学科的硕士学位,也可在文化教育、大众传媒、对外交流、经济贸易、科技领域、公共事务、金融、国家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各项工作。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的升学与就业态势良好,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Q8: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英语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英语专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在一个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时代,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受过系统英语教育的学生就会展示出显著的知识结构优势与能力特长,在国际交往与多边交流中一展身手。在英语教学、对外贸易、旅游、文化、科技、金融和经济等领域,非常需要英语专业的人才来担任管理与业务工作。

Q9:英语专业有哪些优秀的教授、博士?

胡朋志教授、博士:外国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入选市级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浙江省之江青年学社浙江省商务英语学会、市外文翻译学会等理事。主持教育部基金、省社科基金、省教学改革项目、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攻关课题等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本、译著1本,主编教材1部,参与《中国翻译通史》等多本著作编写,曾获得浙江省社科联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校科研究成果奖等。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课题2项、省级课题4项,指导学生发表论文近10篇。现研究方向为非洲哲学、语言哲学、中华文化外译。

钟莉莉教授: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21-2025),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英语教学。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主持省级精品课程,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主编《应用英语教程 视听说》系列教材,指导大学生国家级创业创新项目。先后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绍兴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绍兴文理学院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项。

徐中意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博士,浙江省本科院校外国语言文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国家一级学会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理事,现任本校英汉话语与语言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批评话语分析、跨文化语用学、比较教育学。目前已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SSCIA&HCI收录的国际语言学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5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5部,主持完成重要教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完成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第2位)。指导学生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项目和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国际一等奖1项。

袁秀凤教授: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会员。2007年曾赴英国北安普顿大学参加暑期教师进修班学习。长期从事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教学和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科学一般项目1项、浙江省社科联课题1项、其它科研及教改课题5项,主持《语言学》精品课程建设。先后在《外语研究》等国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篇,出版专著一部。数次获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及省市级学术研究成果奖。

吴虹副教授、博士: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理事。2015-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委派赴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成员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主持并完成厅市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2项,先后在《国外文学》《外语学刊》《教育探索》《名作欣赏》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出版专著2部、译作1部,以第三译者出版中英对照诗集1部。获浙江省第二届外国文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绍兴文理学院哲学社科类成果奖三等奖、绍兴文理学院学生工作论文优秀奖、绍兴文理学院优秀教师等荣誉。

冯燕副教授、博士:英国北安普顿大学教育学硕士、博士、博士后。曾赴美国马里兰大学短期访学,新西兰中小学短期调研。发表SSCI论文1篇,英文学术专著1部,英文期刊论文7篇、英文学术著作章节3章。主持中国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英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国际合作策略子项目1项,参与UNICEFUKIreland等教育研究项目数项。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报告2个。2001年前专注于外语教学,此后开始外事、国际教育与管理工作并兼任外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特殊(全纳)教育、跨文化交际。

马嫣副教授、博士: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党支部书记,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专业,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访问学者,浙江省外文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外语教育研究、社会语言学。主持省市级教学科研项目9项,在《外语界》《外语学刊》《语言战略研究》《语言研究集刊》《社会科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获得各类教学奖项10余项。近年来专注于将外语教育政策与区域国别研究结合起来,向国家语委递交研究报告5篇,均获得采纳并公开发表。主讲语言学导论”“语言测试”“基础英语等课程,获绍兴文理学院优秀教师。指导学生立项市厅级、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发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被研究报告多篇。

专业名称:物理学(师范)

Q1:物理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石,是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领域广泛,大至宇观(如星系、暗物质和引力波),小至微观(如夸克、中微子和量子)。哲学与生活可以通过物理学搭建桥梁,数学和工程的可以通过物理学搭建桥梁。本专业不仅培养从事基础教育所必须的物理学知识,而且侧重于新能源和光电材料方向是实验室背景,助力培养学生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新能源及光电器件领域基础问题的能力。

Q2:选择我校物理学专业就读有何优势?

物理学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置的专业之一,2015年起一本招生,2019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省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和市级重点学科各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2门省级精品课程。实验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可以保证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科研训练需求。

本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培养模式,倡导卓越意识和创新精神,曾为在校本科生举办个人论文展;实行一对一导师制,为每位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根据兴趣和发展方向为学生在学习、考研、就业和生活等方面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毕业生中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获得者,使得本专业成为我校培养优秀学术型人才最集中的专业之一。部分毕业生成为了学术骨干、教学名师和企业家。

Q3:物理学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一方面是物理学基础知识的课程,首先是普通物理,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可使同学们对物理学有一个基本认识和理解;其次就是四大力学,包括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和量子力学,可使同学们对物理学的理论有更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教授怎么教物理的课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研究、物理课堂教学技能与微格训练、教育概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班级管理、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语言艺术等。

Q4: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什么素质?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首先要对物理学感兴趣,对各种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有逻辑思维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踏实的学习态度和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学什么都应该戒骄戒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Q5:在物理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物理规律需要用数学来定量描述,对数学的掌握和应用是学习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物理学学习的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素质都可以在学生本专业认真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物理系每年有不少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学生,凭着对物理学的兴趣,通过专业训练和踏实学习,都能迅速赶上本专业学生的学业进度,甚至表现更好。

Q6:社会上是否对物理学专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人认为物理学专业是一个冷门的基础学科,对口行业比较少,这是一个认识误区。物理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同时具有很强的行业迁移能力,适应于转到其他领域从事新的工作。其实,每年都有一部分学生选择到材料、能源、电子、通信、检测甚至金融等行业从事项目研发、工程管理等工作。在能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尖端科技领域如芯片、航空发动机以及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等,物理学专业知识、专业设备和专业人才尤为稀缺。总之,物理学专业就业面宽,行业可选择性大,对前沿创新作用尤为重要。

Q7:我校物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生大致有哪些去向?

近三年平均50%左右的毕业生会通过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 2020年到2023年的考研录取率分别为63%51.3%,43.8%53.8%年。考研除了选择物理学专业,还可以选择材料科学、光学工程和通信等非物理专业,而且考取国内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比例很高。2023年师范毕业班的初次考编率为40%。另外,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工程技术、公务管理、金融企业等行业的工作,在工作中发挥物理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建模能力强的优势。

Q8:物理学专业有哪些优秀的教授?

我校物理学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拥有浙江省“151”人才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6人,绍兴市高级专家1人,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2人,省钱江人才计划2人。聘有鉴湖学者讲座教授1名。举例如下:

窦卫东,浙江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低维碳材料科学以及柔性有机半导体器件物理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研究工作被《浙江日报》、《科技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俞军,中科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德国波恩大学访学,主要从事非线性物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40多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奖等奖项。获全国高师院校曾宪梓教师奖和绍兴市模范教师的荣誉称号。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绍兴市高级专家,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

梁奇锋,南京大学博士,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凝聚态物理和计算物理。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在国际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博士论文曾获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入选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尉鹏飞,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主要从事激光新能源开发及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7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篇,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指导学生参加省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三等奖,指导学生完成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项。曾出访过日本、韩国、西班牙等国,曾获国内“2013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和国际青年研究者奖,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鄢永红,复旦大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比利时列日大学博士后,从事低维凝聚态体系的输运性质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2012年入选钱江人才计划。发表SCI论文30余篇。2016年入选校中青年学术骨干。

刘成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方面的研究。主持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获市、厅级科研奖励9项。

Q9: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物理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物理学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科学,是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科学挑战往往都需要物理学专业人才来解决,典型的例子有:(1)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比如在三维石墨烯、铁基高温超导和锂电池正极材料等研究中都需要物理学人才。(2)高科技前沿,比如量子卫星、量子保密通讯和量子计算等领域需要大量的物理学研发人才。(3)工程技术上面临的基础物理问题,比如桥梁建筑工程建设涉及到的力学问题、新材料研发和工艺设计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航空航天器的气动外形及结构设计等。(4)探索宇宙的奥秘及规律,如占宇宙中95%以上的暗能量和暗物质研究,中外科学家们正利用悟空号卫星寻求突破。

实际上,社会与经济领域的发展与交叉,以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健康和自然灾害预测等问题也都需要物理学的原理、方法以及研究手段。此外,对于物理学学生来说,也可以考虑从事物理或科学教学相关的工作与培训。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Q1:数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数学学科从总体上来说包括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两部分。基础数学主要研究数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而应用数学则是由实际问题引发的数学理论,其中包括应用数学中的理论研究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例如数学建模,解决现实生活或其他学科与科学技术中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实用性很强,如医学图像处理、金融数学与工程,自然灾害预报等;但也可能理论性很强,如理论物理研究。

Q2: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2013年斯诺登事件揭露出美国中情局的监听丑闻,就涉及美国中情局如何从庞大的监听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数学中研究的大数据。它涉及数学中的很多学科。医院中最普及的诊断仪器CT,它的理论基础也是数学。银行里要推出一项理财产品,需要经过精确的数学计算才能预测其收益如何。然而,由于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大量的数学理论已经被工程化了,最后人们看到的是计算机软件。因此我们说数学无处不在。

Q3: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数学是一个既偏重理论又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基础学科,对于将来有志于数学研究的同学而言,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要对数学真正有兴趣,其次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比如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代数运算能力。由于本专业多数学生将来的工作方向是数学教师,因此还需要有较强的表达与沟通能力。

Q4: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有哪些发展前景?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属于基础专业,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母专业。无论是进行科学研究、数据分析、软件开发、三维动画制作还是从事金融保险、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化工制药、通讯工程、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数学专业知识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以它为依托的相近专业可供选择的比较多,因而报考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回旋余地大,重新择业改行也容易得多,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

Q5:选择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就读有何优势?

本专业是绍兴文理学院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是浙江省重点专业,浙江省一流专业(备案建设中),2021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从2014年起招收一本学生,2019年开始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20年起招收学科教学(数学)专业硕士。本专业课程设置先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师范技能的培养,毕业生数学知识基础扎实,就业竞争力强。

Q6: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有哪些优秀的教授?

本专业有教授10人,博士18人,副教授15人,硕士生导师23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省优秀教师1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省“151”人才1人。近五年本专业教师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厅市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近20项。

王建力教授,2003年聘为教授,浙江省优秀教师,绍兴市优秀拔尖人才,已在《Bulltinof 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数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及参与国家科技部星火项目、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绍兴市科技项目等8项课题。曾获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浙江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曾任浙江师范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绍兴文理学院校长等职务。

倪仁兴教授,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理学硕士,硕士生导师,200212月破格晋升为教授。获浙江省劳动模范称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专业拔尖人才,感动绍兴十大教师,校首届树人奖。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近10项,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

盛宝怀教授,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理学博士。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绍兴市拔尖人才、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学习理论,非线性最优化,函数逼近论。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2本;主持省级基金项目4项,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以主要成员参加国家基金面上项目4项。

陈志祥教授,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研究方向为函数逼近论及其应用、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项。

方小利教授,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16年晋升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2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论文25篇,曾访问西班牙Almeria University、台湾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韩国Pukyong National University,现任绍兴文理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

王亚琴教授,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后。2018年晋升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2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访问台湾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韩国Pukyong National University

王占平教授,博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环的同调理论。于2012--201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交流学习。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获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被西北师范大学授予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之星称号。在《J. Algebra》、《Comm. Algebra》、《J. Aust. Math. Soc.》、《J. Algebra Appl.》、《Algebra Colloq》和《Chin. Ann. Math. Ser. B》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18篇,美国数学会《Math. Review》评论员,教育部学位中心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

张华军教授,研究生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专业,理学博士。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全国组合数学与图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运筹学会图论组合分会理事。曾任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组合极值理论,解决了该领域的一些公开问题和猜想,多项结果被国外专著作为主要定理收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等项目5项,曾应邀访问美国、韩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龚和林教授,毕业于厦门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是图论及其应用。2022年晋升教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含合作参与2项),主持省级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10余篇,曾访问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Q7: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有哪些?

这个专业不仅侧重基础数学理论,而且目前具有较强的师范性,其课程侧重基础数学理论和数学学科教学理论,核心课程有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几何学、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概率论、抽象代数、微分几何、复变函数、泛函分析、数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

Q8:在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对部分大一新生而言,可能会感到一些数学概念很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学到的知识不知何用或不会运用。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打好数学基础是最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习、深造和工作奠定基础。但是,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学生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从目前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较好地兼顾了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师范性,只要学生打好专业基础,掌握师范技能,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本科学业。

Q9:社会上是否对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有的人认为数学只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当教师并不需要学这么多数学知识,这个说法是片面的。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教师技能。

Q10: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致有哪些去向?

由于这个专业目前具有师范特性,大部分毕业生将通过各地教育局的招聘考试走上教师岗位,直接就业;部分毕业生将选择毕业后读研,继续深造。也可到IT行业、银行、保险或证券等金融行业就业。继续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选择基础数学研究方向,也可以选择应用数学方向或选择经济、金融、精算、计算机等其他与数学相关的方向。

专业名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Q1:什么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所谓新能源,是指区别于传统化石类能源,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的能源,一般是指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而新能源材料就是实现这些新能源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过程中所使用的关键材料。目前,研究得较多的,相对成熟的新能源材料主要是动力锂电池材料、超级电容器材料、氢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生物质能材料、风能材料等。因此,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是一类研究开发新能源转化、利用的关键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造的专业。

Q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是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超级电容器、新型氢能源材料、新型光催化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

Q3: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Q4: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业方向如何?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毕业生适宜在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及电力、航天航空、信息、交通等领域的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器件设计及相关管理工作。即可在化学能源、太阳能及储能材料等新能源材料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通讯、汽车、医疗领域从事新能源材料和器件的开发、生产和管理的工作,还可继续攻读新能源材料及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

Q5: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好!

Q6: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有哪些核心、特色课程?

本专业通过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理论电化学、电化学测量、材料制备与表征、新能源材料制备及器件组装等核心理论课程;还有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导论、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材料与器件、燃料电池材料与器件、氢能源材料、太阳能电池原理及技术等特色课程。结合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等实践环节,培养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具备坚实的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学科基础,系统掌握新能源材料、新能源器件设计与制造工艺、测试技术与质量评价、新能源系统与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Q7: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因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化学、材料、物理、能源等多学科高度交叉、融合的专业领域,所以学生要学习的课程较多,学习任务繁重是显而易见的。为了顺利完成学业,建议有志于攻读应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大一、大二学生在学好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公共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重视物理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材料化学等课程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