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优秀作文


抵达内心柔软之地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小小说,名曰《小贝作文速成记》。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一个走向:为写作文而头痛的小学生小贝,在AI技术的帮助下,写出的作文获得了老师表扬,被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甚至获奖。最终,他心中惭愧,开始正视写作的意义,即用眼睛观察,用心感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AI写作,这一技术新怪初初诞生,便让人陷入了多种情绪交织的密网之中:错愕,感叹,轻松,惊喜,迷茫,失落,恐惧……也许这给了真正从事严谨的、艰苦的文字创作工作的人以暴击——一切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人工智能几乎是以光速获得了人类至今所有的知识、图像和信息,乃至思想和思维方式。他们不禁会拷问这个新世界:考试的时候,人是不能作弊的,但人工智能把所有数据综合、梳理、重组、编辑,生成新的东西,这是不是作弊?是不是违背了人的伦理?


  敌友难辨,千头万绪。工作被取代,饭碗被剥夺,身份合法性被消除……这些可能性正在逐渐放大,既如此,写作的意义究竟在哪儿?


  诗人西川说:“从0到1的工作就是原创,从1到1万万的工作就是学习、积累,从别人那儿获取。”从某种角度而言,在当下这一历史处境中,从0到1的工作不但不可停止,相反,它更有存在的必要。写作的本质与生命的有限性紧密相连。一个知晓自己终将死亡的人所创作的作品,与一个不知道自己会死亡的工具所创作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人类的真实感受和即时性体验非常宝贵,难以被机器完全复制。越是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越需要慢生活、细体验、真表达,伟大灵魂、自由心灵、独立精神、复杂情感,这是生命中的核心命题,也是每一个写作者无法忽视、回避的创作动因。


  对于新兴事物,人类同样要理智地敞开怀抱,接纳它“善”的一面,各得其所,友好相处。人工智能具有“属人性”,在既定的观念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是剑拔弩张,也不应盲目跟风或无节制滥用。这需要人类在理解、运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协作的、认同的关系,秉持公正的理念,而非从属的姿态,利用新技术,创造新生活。


  如同中国作协会员邓建华所言:“文学作品终究是充满体温和布满敏感神经的存在,人工智能和AI写作可能‘有宽度’,不一定‘有温度’,可能会‘走直路’,不一定能‘拐活弯’。”新技术带来新挑战,但我们不要忘记,抵达内心柔软之地的文字,永远比缺少纯度、浓度、密度、新鲜度、风格化、个人性的人工智能写作美妙得多、深刻得多、珍贵得多。


长沙市卓越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一中金山桥学校教师 左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