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力量
文/任冠青
卡尔维诺是我特别喜欢的作者,可他那本《树上的男爵》却在我书架上荒废了很久。原因无他:人物设定实在太过荒唐了。从十二岁的翩翩少年,到六十五岁的垂垂老者,主人公在树上整整生活了五十三年,而且自上树后,他的双脚从未落到地面。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虚无缥缈。
然而,一次偶然的翻阅,却让我完全被震慑住了。没有遮风避雨的房间,可以铺上睡袋、搭建树屋;没有水龙头送来的自来水,可以从山泉处引流;没有“饭来张口”的便利条件,则可通过打猎、以物易物的方式养活自己……跟着作者飞扬的思绪读下去,我的诸多疑问都瞬间烟消云散,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是否被世俗繁杂的条条框框迷了眼。最终,导向了卡尔维诺真正想表达的那个道理:逃离束缚,你永远都有追求真实自我的空间。
你看,这就是好故事的力量。“做自己”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可当故事慢慢铺陈开来,将突破世俗限制的重重枷锁摆出来,呈现出主人公曾经历过的犹疑、不安、再确认,那份最终的决绝出走、对自由的向往才犹显珍贵。这一刻,曾经耳熟能详的道理不再干瘪空洞,好故事调动着人们的情绪,实现了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对话。
语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好的故事,永远具有超乎想象的力量。比如,那些经久不衰的童话——我们都知道,白雪公主是虚构的,小红帽和狼外婆不曾存在过,可这并不妨碍孩子们从中学会善良的意义和智慧的价值;再如,《漫长的季节》《平原上的摩西》等现实主义作品——穿透“东北文艺复兴”故事中悬疑的表象,我们才得以更深切地理解那里的过往和现实;还有类似《红楼梦》《了不起的盖茨比》《悲惨世界》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经典著作——它们就像是一道道神奇的桥梁,帮助我们消除偏见、唤起共鸣,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从一个个小切口洞悉整个时代的斑斓万象。
好故事的力量无所不在,它们已然深深地嵌入历史文化的脉络中,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每个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除了条条列举好故事的魔力,也许有一个办法更为直接:想象它们消失后的样子。没有《世说新语》中那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故事,“魏晋风度”便从此失去了“画面感”;当电影不复存在,或许我们永远都不会了解到世界另一个角落的人们在经历着什么;当家族和民族故事的讲述传统断裂了,我们也将为自己是谁、来自何方等终极问题而困惑迷茫……
所以,我们永远需要好的故事,需要情感的共鸣,需要智慧的启迪,需要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