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评价成为“绑架”
人本来就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他人的评价来更好地看清、改善自己。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几乎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暴露在他人的评价之中。我们共容易,也更频繁地对他人的生活指指点点,殊不知,这样的“评价”会演变成无形的“绑架”。
看见开豪车的年轻女子,有人评价:“傍大款的。”看见朋友圈里晒出度假美景照片的,有人评价:“炫富。”看见公交车上不让座的上班族,有人评价:“没有公德心!”……多少人在还没有弄清事实真相时便妄加评议?多少人打着“评价他人生活”的旗号窥探,乃至侵犯他人的隐私?又有多少人因为这种“评价”而受到伤害,明明无辜却遭“道德绑架”?人们心中久而有之的成见是这种“评价”的心理动因,而互联网的“匿名”本质则成了助推器,让心怀不满者、嫌贫爱富者、爱管闲事者、唯恐天下不乱者得以肆无忌惮而不负责任地评价他人的生活,乃至对其妄加揣测,甚而对被评价者带来困扰、痛苦。当被评价者为了消弭此种困扰痛苦而不得不迎合评价者,这样的“评价”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绑架”了吗?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面对这种社会困境,也许“思齐”与“内省”是比“评价”更智慧的处理方式。
杨绛先生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中回忆了十年浩劫中自己生活的改变。出人意料的是,她非但没有指责、批判哪些曾迫害她的红卫兵们,而是称他们为“披着狼皮的羊”,更反思如果是自己,会否也做出此等疯狂行径?在《老王》中,她没有去猜测老王为何瞎了一只眼,也不去评价他的生活,而是捕捉到了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更为自己的“多吃多占”感到“愧怍”。她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在冷眼观察他人的生活之后将判断与评价留在心底,给他人的生活留出空间——这空间就是尊重。
没有“尊重”的“评价”,无异于“绑架”,与其如此,不如回归沉默。这沉默不代表漠不关心,也不是袖手旁观的同义词,而是把解释、定义、演绎生活的权利,交回每个人自己手里,只保留思考与体悟,而后方能思齐与自省。
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一份自由的生活空间和个体存在价值的尊重;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该重新品咂老子所说的“无为”之境界;在这个时代,我们更渴望他人久违的、智慧的“沉默”;在这个时代,我们奔走,奔走呼号:
莫让“评价”成为“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