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安处是吾乡
海明威说过,“只要你不计较得失,⼈⽣还有什么不能想法⼦克服。”⾃古⼈⽣多磨难,不如意事常⼋九,得失总在刹那间。放下得失,关注内⼼,“此⼼安处是吾乡”,相信世界为你关上了⼀扇门的时候,定会为你打开另⼀扇窗。
1000年前的苏轼,⼀⽣跌宕起伏,经常⾝陷漩涡,不停被放逐贬⾛四⽅,但他不管⾝居何处,均能安之若泰,视作⾃⼰的第⼆故乡,扎扎实实为⽼百姓做好事办实事。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苏堤;放逐海南,他办学堂,介学风……这种不计较得失、豪放豁达的⼼态,也成就了他清雄绝世的⽂风,他留下的诗词歌赋和实事⼯程⼀样,千百年来⼀直为百姓所称颂,脍炙⼈⼝,流芳百世!
苏轼⽤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哪有成与败,得与失?“此⼼安处是吾乡”,时刻坚守内⼼对真理的执着与对民⽣的关怀,放下个⼈的荣华富贵和眼前得失,才是最⼤的“得”。
19世纪横扫欧洲的拿破仑,⼀⽣叱诧风云,但他却坦⾔,“我这⼀⽣从未有过⼀天快乐的⽇⼦,我从未寻得真正的归宿。”在世⼈眼⾥⽆⽐风光的欧洲“皇帝”,内⼼却是不尽的寂寞和荒凉。究其原因,单纯地追求霸权和个⼈英雄主义,让他脱离了⼈民,给欧洲⼈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种狭隘的世界观,使得拿破仑的精神家园是不完整的,也是⽀离破碎的,因此他从未从真正意义上找到过可以安放⼼灵的家园。离开了⼟壤的拿破仑,虽然看似风光辉煌、不可⼀世,得到了许多,实则他丢失了⼈⽣最珍贵的东西。
臧克家说,“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死了,他还活着。”不同的⼈对待得失的不同态度,决定了他存在的⼈⽣价值。尤其在在物质丰富、奋⽃当道的今天,有⼀种不和谐的存在,那就是“佛系”青年和啃⽼族的出现。他们安然躺在⽗辈的奋⽃成果中享乐挥霍,看似令⼈羡慕,实则⽆⽐可怜。失却了精神世界,丢失了理想信念,失去了追求的⽅向,也就没有了奋⽃的快乐,他们找不到魂牵梦萦⼼灵的故乡,到哪都是流浪。这样的“得”⼜有何意义?
所有的“得”与“失”都是相对⽽⾔的。考量“得失”最重要的尺度就是是否具有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是为了⼈类的进步,⼈民的幸福⽽付出,那么这种“失”,其实就是最⼤的“得”。
袁隆平远离家乡,扎根稻⽥,⼀⽣奉献给⼟地,⽤千百次失败的实验,让⼀粒种⼦改变了世界,撑起了⽲下乘凉和让天下⼈吃饱饭的梦想。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千⾟万苦回到祖国,组织研制“两弹⼀星”,为的是祖国的强盛,让中华民族不再受制于⼈。“80”后钟南⼭逆⾏武汉,在最危险的时候奔波于武汉、北京、⼴州,想的是“⼈民的⽣命⾄上”,为的是⼀份对世界⼈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他们何尝没有想到安稳的⽣活,含饴弄孙,安享幸福?可他们把个⼈的幸福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为了⼤“家”,可以不计⼩“家”。谁⼜能说这样的“失”,不就是最⼤的“得”吗?
“⾃信⼈⽣⼆百年,会当⽔击三千⾥”。⼈⽣何必计得失,此⼼安处是吾乡!